本文檔是柳溪文(筆者)和伍三土之間的聊天記錄存檔。 > 2023年12月14日 上午 伍:(在筆者視頻下的評論)看到原图,已经有横线和小点两种节奏标记。所以别再传中国古乐谱不记节奏这种刻板印象了,那只是古琴谱和明清部分工尺谱的情况。往前追溯甚至是大致定量记谱的更多。 伍:(在筆者視頻下的評論)能放个原始图像吗? 文:[採集自發佈會視頻的彩色圖版] 目前樂風線上資源只有這圖了。簡上的「橫線」其實是編繩的痕跡,不是毛筆畫成的,左邊的深色黑的是真橫線。 文:[全文隸定圖] 伍:感谢,我想找朋友在您成果的基础上演奏一下可以吗?做到第七简为止对吧? 文:我這姑且算不得成果,改編、重釋什麼悉聽尊便。 文:目前1-5簡是「大概」明瞭的宮商角徵羽格式,6-14簡暫無定論。 伍:嗯,横线的事谢谢说明,那么点才是主要节奏记号了。横线为节奏标记我只在宋元之交的鼓版棒数里见到。 文:「厀」可讀爲「次」,那麼似乎可以構成一個這樣的排列:「大-次-小」(中間可能還有「中」),然後各分上下(可能也有「中」)。 伍:框架是好解读的,细节问题缺乏直接旁证估计只能推敲了。我学习一下论文看穆有没有什么眉目。 > 2023年12月15日 中午 伍:一些猜测性意见交流一下:两音一组,一共16小节33音,快慢间错,多一个孤立长音。我准备遍历一下国风找找看,发布会说断成三乐句不靠谱。要找一个四言为主,接近八句,但某一句或两句多出一两个字的那就可能是了。绝对整饬的四言齐言篇章反而可以排除。当然也可能找不到,诗经可能并未收录当时所有乐曲。整个乐曲不排除前面还有缺失的简,猜测乐风字样以后是与乐谱对应的演奏说明(残缺)。因为接、屈两个术语交替出现,可能是代表短音和长音的演奏技法。 厀是膝的本字,怀疑是一种平放的类琴乐器以腿与膝盖作界分按弦点的标准。膝、上、下、少、大等字样组合起来可能是指向以此为标志的弹弦点位置,对应具体的音阶。而这些字样在五音图和曾钟中部分出现,代表固定的音程关系。 伍:学习了李玫的文章,五音图那七个术语应该是可以推定的。钟铭上有三个了。 伍:乐风字样以后的部分,也有同好开脑洞提出会不会是舞谱。我想因为五音图里有上下少等字样,暂不考虑这种思路。 文:贵友有群乎?我对音乐这方面懂的不多,或许可以集合一下观点放到武大简帛论坛上。 伍:有一个,但是是演奏表演人群为主,群主不是我不方便拉人。我准备直接联系下做报告的老师了。 伍:五音图我已经大概明白外圈那些字是什么了。剩下的事情是对照曾钟钟名看是否合得上。观点我可以大致理一下给你。 > 2023年12月15日 下午 至 2023年12月16日 上午 文:唔,對了,我昨天把曾侯乙律名用字對照了一遍,發現《樂風》中的「陀土(地)」與曾侯乙鐘的「遲則」之「遲」在語音上有近似以及根據整理者總結的「𦁉xx𦁐xx」「xx𦁐xx」格式進行的第二部分補字,能夠跟所缺字數匹配。 文:[簡文補字圖] 伍:赞。但是我怀疑整理者推断缺一竹的地方,会不会不止一竹。假定乐风字样后面是与前面对应的演奏法,那后半部分应该长于前半部分,大约两倍才能对应。所以想问问讲座的人有无这种可能。因为乐风后面出现了与五音图类同的术语,还是应该把五音图的外圈字组含义彻底弄清楚一起索解比较稳妥。还有汉赋也有反商下徵之类的话。 文:這篇竹簡的排序是根據背面的劃痕確定的,劃痕連成一條直線。 文:[簡背劃痕連線圖] 伍:收到。我列表捣鼓五音图去了,有眉目回复你。 > 2023年12月16日 晚 伍:虽然还是有风险,但诗三百惟一可以完全匹配的歌词有且只有一首,卷耳的前半部分。 文:從傳世文獻裏尋找跟出土文獻完全匹配的東西是很麻煩且不可靠的。其一,傳世文獻的內容與出土文獻的內容是一個交集,出土文獻記錄的東西傳世文獻裏不一定有,所以有「逸詩」「逸書」之類。其二,如果相關篇目確有繼承,傳世和出土文獻之間的行文用字差別也存在,多字少字、多句少句、次序顛倒、同義異述等均廣泛存在。以《卷耳》爲例,安大簡《卷耳》「維以不永x」均無「不」字,且有「我姑酌彼兕觥」和「我姑酌金罍」的差異。 伍:是有不小风险,但即使并不就是那一首,也可以借以说明诗乐的一种可能歌唱模式。二南正好是楚地的,我看到一种说法,从清华简的文字书写判断也推测是同一地域。一两字的字数浮动我有考虑,但也没找到其他匹配项。关于卷耳,正好青木正儿等提出是两首诗合为一诗的说法。我好奇他们的依据是啥。 伍:查了一下,分歧的原因是本诗叙述人称的转换,第一段是女子第一人称,后三段是男子,故论者以为第一章和后三章可能来自不同的篇章,由周代乐工缝合为一首歌。 文:人稱轉換恐不能作爲斷章之準,《雞鳴》《女曰雞鳴》《擊鼓》都有男女口吻轉換的可能性。 伍:我现在也不信这个意见了。古代诗歌中途换人称从对面书写的很多。 > 2023年12月19日 中午 - 下午 伍:我做了乐风后半部分和前半部分的列表对位,大约是后半部分三简对应前半部分一简,可能缺失的简不是两条而是四条。但是在什么位置还要推敲,怀疑五六简之间缺一条。 文:不排除這種可能。簡文順序跟簡背劃痕順序可能不同,這種情況在過往楚簡篇目中亦不鮮見。 伍:有没有可能部分相邻简的顺序整理时倒置呢? 文:如果僅依照簡背劃痕來看的話,只有簡10和簡8可能倒換。我去拼一下圖試試。 文:呃,這樣會破壞契口位置。 文:[將簡10挪至簡8處後的簡背圖,契口無法在同一水平線上] > 2023年12月19日 晚 伍:列了很复杂的表,比较了一下午,也考虑了缺简和错序,得不到完美不矛盾的结果。后半部分和前半部分一一对照的假设可能得放弃。后半部分的术语应该是和五音对应的,但由于放弃了前后对照的假定,其对位较难判断。目前倾向于认为后面是用弹弦位置记录的另一份乐谱。 伍:我在6前、8后、13后各补一条空简,只开头一半能对应上,中段以后就错乱了。而且考虑相邻简换位也解决不了问题。 伍:[列表擬補過程圖三幅] 伍:绿色是预期结果,黄色表示对不上。黑体字表示残简上确定的字,斜体表示单字属相邻简,底色表示省略不占字符位,加括号表示补字。 伍:[第一部分釋文列表] 伍:假设对应,那后半部分的估计长度应该是前半部分(33字符)的三倍不到,每简8字是11简89字。 > 2023年12月20日 上午 伍:有新的思考方向,五音图和乐风后段术语对应的是原始琴,但乐风后半部分仅用其中三弦五个按音位。五音图是三条弦配合四个按音位,是立体结构不是线性的。大、少为弦名,逝、左、右、上、下类似古琴徽位。我在验证这个猜想看能否推出比较完美的结构。如果这种猜测成立,乐风后半段,膝下膝上大下大上少下依次对应五音。少弦可按曾钟文王定绝对音高。 > 2023年12月20日 晚 文:我集合了一下觀點,寫在拙文:[筆者文章鏈接]。您看我記的可有訛漏? 文:武漢大學簡帛論壇是簡帛研究前沿平臺之一,或有意紀説於此以資探討?《樂風》相關帖子:[武大簡帛論壇相關帖子鏈接] 伍:嗯,看到了。 > 2023年12月22日 凌晨 - 上午 至 2023年12月23日 晚 文:程浩《清華簡中兩種樂書的文本復原與功能蠡測》(《出土文獻》2023年第4期,第11頁—第17頁),目前好像還沒電子資源,簡帛論壇那篇帖子裏有潘燈的轉述。 伍:武汉音乐学院院长李幼平先生是青铜钟研究的专家,会不会和考古学界交换过意见?一些推测虽然可能还要修正,音乐术语方面还是相对专业的。 全国青铜钟的复原件都是以曾钟为基础,武汉这边做出来的。 伍:非常具体的论证想捂一会儿准备写论文,有的数据表不想公开,宏观的结论可以。现在是乐风的术语和原始古琴的定弦和按音位置还要推敲,基本有把握。是否愿意告知你的学校和姓名方便正式论文时标注?和你讨论也有不少启发。 文:尚在弱冠,身微言轻,您还是写网友“hulenkius”吧。 伍:好吧。 > 2023年12月30日 晚 文:新一期《出土文獻》已上知網:[知網《出土文獻》2023年第四期鏈接] 伍:谢谢提供资讯。我校补了乐风后半部分,打星号的四个位置风险较高只有三成把握,根据旋律风格和音乐逻辑减少了校补的风险,其他地方有六七成把握。第10条简,公布的图像布局应该往上移一个字位,那个墨笔横书的分断记号还是在竹简的自然痕迹的位置,每条简是对齐的。加底色的𦁉表示省略不占字符位。 伍:[第二次擬補列表示意圖] > 2024年1月1日 下午 文:[伍三土擬補方案復原圖] 文:給您做了一份復原圖,圖中簡10實未上移。 伍:[抱拳表情符號]